央视网消息: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期间气象高质量发展情况。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在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气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优质气象发展规划(2022-2035年)》,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努力建设充分运用科技的现代气象体系。尖端技术。监控、准确的预测、完善的服务和人们的满意度。我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第一,气象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走向独立、自给自足。下巴气象局打造国家气象科技创新新体系,着力解决“卡”技术难题。浮云卫星、北斗勘测、气象雷达等探测装备和技术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独立自给。数值预测模型实现了独立可控。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与气象相融合。 “风雷”、“风清”、“风顺”、“风雨”等天气预报模型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许多技术进步,包括海洋气象导航以及全球碳源和碳汇的监测和核查。国家气象教育与科学融合创新联盟成立,国家灾害气象重点实验室进一步优化d、中国气象局新建39个重大公共实验室、44个科学野外试验基地和6个新型研发机构。气候科学研究项目评审、科技成果评价、科研机构平台和人才队伍评价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日本气象科技能力实现了从跟随到并列甚至部分领先的飞跃。二是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高。建成了由9颗风云卫星、842个气象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海陆空天一体化气象观测系统。恶劣天气追踪率提升至83%,恶劣天气发生时间对流天气警报提前了 13%。天气预报服务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力支撑相关行业和行业高质量发展。 “完美全覆盖”的智能数字预报系统,可提前3至7天预测区域暴雨、高温、寒潮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重大气候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提前一年发布年度预报产品。天气数据的潜力正在快速显现,数字天气数据的基础日益坚实。随着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建设以及全球气象数据采集和分发能力的不断提升,数字孪生氛围的营造初具规模天气数据继续为数千个行业提供动力。三是气象服务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贡献更加有效。气象事关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繁荣、生态系统健康。气象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始终把人和生命放在第一位。从保障人类安全的角度出发,各地建立了以气象预警为主的应急协调机制,将气候灾害防治纳入基层综合治理。防灾减灾系统。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编制发布山洪、地质灾害险情预警,强化灾害预警直达基地的“呼叫响应”机制,形成防灾减灾活动闭环。 “十四五”期间,气候灾害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在支撑生产发展方面,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多个重要产业门类,数字气象融入全市“单网一体化管理”平台。 “十四五”期间,国家人工增雨降雪工程增加降水量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工程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